您的位置: 首页 >快捷服务>校友总会>校友风采>详细内容

对话佛山市佳窑陶业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程昭华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1-26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窑炉二次修正需要术业专攻人才
                                                                                                                                                          —对话佛山市佳窑陶业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程昭华
  “生在工艺,死在窑炉”这句行话确实普遍存在,正因为窑炉工序这一特别的工作环境,许多工艺人员对窑炉热工这一块也是不太愿意深入而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当他们研发新配方、新工艺时并没能深入去考虑对应的窑炉自身的适应性和承受力度。———程昭华
昭华语录
•记得曾经有人问我这个问题,“你们窑炉行业中具有陶瓷热工专业知识背景的高管人员有哪些?”,人家想表达的是“术业有专攻”吧?可当时的我还真没能正面回答上这个问题。
•陶瓷生产企业往往注重配方人才,而忽视了热工人才,因为大家感觉一个好的技术配方能带来明显好且可对比性强的销售形势,也就是说,经济效益很直观。
•窑炉车间处于长期的高温环境、噪音环境,陶瓷企业老板们要求“窑炉人员能吃苦就行”也就不为奇。                               
    在千变万化的窑炉市场中,有一个通病始终是大多数窑炉公司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或无力顾及的,那就是窑炉的二次技术修正———也就是窑炉投入生产时的针对产品的适应性结构要求和现场调控特别技能。正如在田间收拾麦穗,许多窑炉企业是麦穗收割机,在陶瓷厂家的麦田中,这部机器往往存在一本通书走天下的结构弊端,当中有许多好的麦穗就因此而洒落在田间地头上,造成农夫家隐性的“少收”。他们是站在生产一线的工程师,是以有效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最终目标,为陶瓷厂家提供适应性强的窑炉设备与全程窑炉调试控制服务的新类型差异化窑炉技术公司。
热工技术人员空白 天平偏向配方工艺
记者:程工,佳窑是一间提供适应性强的窑炉热工设备与生产技术服务为主体的窑炉企业,作为一名资深的高级工程师,您是如何看待当前窑炉行业的人才问题?
程昭华:从90年代到现在,我本人在佛山呆了十多年,期间也应邀到过山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北、河北、河南、越南等不同的陶瓷产区,前后接触了很多的窑炉公司高管和设计人员,在陶瓷生产企业内也交往了许许多多生产负责人和窑炉控制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我个人认为,窑炉人才应该分为窑炉公司内的设计人才和陶瓷企业内的窑炉调控(生产技术型、设备管理型)人才,这样可能会更恰当些。
    我们须客观正视行业内存在的问题:目前普遍的窑炉公司内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大多数没有长期在陶瓷生产现场实际操控过窑炉和干燥窑,甚至有的人员从来没有过,相对来说,很多结构的设计,是停留在理论或较早之前办公室电脑图纸上的,在某些方面与生产实际特定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最终解决特定生产问题是存在一定的结构限制的。
    在陶瓷工艺技术人才方面来说,当前在窑炉行业陶瓷热工方面具有专业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生产经验的人才实在是太缺乏了。造成这个原因主要是因为陶瓷生产企业往往注重配方人才,而忽视了热工人才,因为大家感觉一个好的技术配方能带来明显好且可对比性强的销售形势,也就是说,经济效益很直观。而热工技术,传统观念是停留在窑炉干燥窑热工设备好与坏上,“窑炉操作人员只要能吃苦就行”的相对肤浅的认识上。
幕后默默付出 不见效益不受重视
记者:陶瓷企业为何对配方技术人员这一块如此重视呢?
程昭华:因为新配料、新工艺的研发后能够直观、快速为厂商带来利润,窑炉热工在厂商眼中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服务环节,是为配方服务的。因此,配方、工艺这一块的人才能够在取得成功后,很容易得到企业高管的重视和奖励,这也是造成陶瓷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选择从事工艺配方而不从事窑炉热工的一个直接原因。另一方面,一个企业要求生产稳定的情况下,只要原料供应不变,则技术配方不作变更,相对而言,此时的工艺配方人员的工作量就大大减少;而窑炉热工就不一样,因为它是为工艺配方服务的,是责无旁贷为上下工序不足作弥补的,所以它必须是留守窑尾观察砖出窑效果并及时作出窑炉或干燥窑调整以将损失降到最低的。也就是说,不管是原材料波动还是配方调整,或是原料车间、压机甚至是磨边抛光工序出了问题,窑炉车间都得作出跟踪调整。所以“窑炉车间工作量大”是事实,加上窑炉车间处于长期的高温环境、噪音环境,陶瓷企业老板们要求“窑炉人员能吃苦就行”也就不为奇了。然而,绝大多数陶瓷院校毕业生缺乏长期在高温窑炉边作业跟踪的“吃苦”精神,又同时会有如果窑炉车间跟踪处理不及时还会被上级领导指责“没能力”或“不积极”的情况。———这就是造成陶瓷厂内窑炉热工方面具有专业热工理论基础人才欠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可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并不是一个良性循环,因为“生在工艺,死在窑炉”这句行话确实普遍存在,正因为窑炉工序这一特别的工作环境,许多工艺人员对窑炉热工这一块也是不太愿意深入而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当他们研发新配方、新工艺时并没能深入去考虑对应的窑炉干燥窑自身的适应性和承受力度。由此,也就造成了新工艺、新配方出来后,对应的窑炉热工设备短时间内很难达到预期的期望,要不断去通过窑炉车间调试、摸索和摸索、调试得出操控规律和相对经验后,才能逐步达到工艺和销售要求的预期效果。
长短脚发展 注定交学费
记者:人才的不平衡流动将会为行业带来什么危害?
程昭华:我从事陶瓷生产管理和窑炉结构改造完善设计与生产现场调试工作多年来,我感觉当前越来越多的陶瓷人才流向工艺、配方这一块,窑炉的天平正在不断的倾斜,我觉得陶瓷生产企业应该去正视人才有序、平衡发展这个问题。只有当配方和热工真正做到双管齐下的时候,我们才能避免少走弯路,少交学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窑炉公司,也应该要正视设计的窑炉设备在生产现场的可操控性与适应性,因为我们的陶瓷厂里产品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不仅仅是花色、规格、产量上不断变化,还有新类型的产品不断涌现,还有节能达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清洁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等等,这时就要求我们的窑炉设备要能跟上产品特殊性要求、企业特定要求的步伐,否则就会造成陶瓷企业隐性的“缺收”或“少收”了。
备注:程昭华是学院九三级热工专业学生,现任佛山佳窑陶业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分享到:
【打印正文】